李宪,本名李成器股票配资平台股票,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长兄,出生于公元679年,而李隆基则生于公元685年,足足比李隆基年长六岁。李成器少年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尤其在音乐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要了解李成器的人生轨迹,我们首先得了解李成器和李隆基的背景。李治在位时,曾将李成器封为永平郡王。公元684年,武则天罢免了李治的儿子李显的皇位,将李显改为庐陵王,同时将另一个儿子李旦立为新皇帝。而李成器的生母刘氏也在同年被武则天立为皇后,李成器则被立为太子。
然而,虽然李旦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朝政大权始终牢牢把握在武则天手中。李旦和李显等人,事实上不过是被武则天软禁在宫中,几乎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按照时间推算,年仅六岁的李成器在成为太子后,也被武则天幽禁在宫中。两年后,武则天宣布将朝政交给李旦,然而李旦却因母亲的试探而拒绝了这个权力的邀请,并请求武则天继续管理朝政。看到李旦如此识大体,武则天便顺水推舟,继续牢牢把控政权。正是在这一时期,李成器亲眼目睹了父亲与祖母之间复杂的权力斗争。而年幼的李隆基,由于年纪尚小,并未真正感受到这种权力争斗的残酷。
展开剩余75%公元690年,武则天通过御史傅游艺的奏请正式登基称帝,傅游艺带领百官及近千名百姓上表,推荐武则天称帝。这一行动无疑得到了武则天的暗中支持,而许多唐朝皇族及外戚也纷纷上表劝说她登基。见局势所迫,李旦向母亲请奏,要求她称帝,并希望能够得到母亲赐予的“武”姓。最终,武则天如愿以偿,登基为帝,而李旦则被降为太子,移居东宫,李成器也因此由太子身份降为皇孙。李旦失势后,他成为了武则天子弟眼中的“眼中钉”,朝中的酷吏也开始对李旦父子进行打压。
李成器不仅亲耳听闻过伯父李贤被废太子并毒死的消息,还亲眼目睹了另一位伯父李显被武则天废除帝位并改封庐陵王的惨况。这一切让李成器深知,祖母武则天心狠手辣,不择手段。虽然李成器心中可能积怨,但他对武则天的恐惧远胜于怨恨。李成器对皇位几乎没有兴趣,尤其是在他亲眼见识过父亲和祖母间的尔虞我诈后,他便对皇权产生了深刻的畏惧。而与他不同的是,李隆基作为年轻的弟弟,虽然听说过父亲和伯父被废位的传闻,但他并未亲眼见证这一切,因此他对武则天充满了怨恨,而不曾感到深深的恐惧。
在公元710年,李隆基联合李成器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隆宫变,推翻了韦后一党,重新让李旦复位。尽管李成器对于皇位并无太多兴趣,但身为李唐皇族的一员,他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为父亲复位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一番腥风血雨,李旦最终再次成为大唐皇帝。然而,李隆基并未停手,他还继续针对太平公主下手,最终将这位与武则天、韦皇后同为权力中心的姑母除掉。这一举动让李成器不禁深思:李隆基和武则天有着相似之处,为了皇位,不择亲情,甚至不惜骨肉相残。
李成器目睹了多次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亲人的自相残杀,因此,他对父亲李旦的软弱十分清楚。李成器虽然不愿意参与皇位之争,但他也明白,如果他不将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恐怕兄弟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会演变为一场血腥的宫廷斗争。于是,当李旦准备册立太子时,李成器主动提出将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李隆基感激兄长的让步,知道这意味着自己最终将登上帝位,于是他在继位后继续保持对李成器的尊敬与重用,让他依旧拥有高位与权力。
总结而言,李成器让位给李隆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首先,李成器对皇位并不感兴趣,而李隆基则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其次,李成器亲眼目睹了多次因争夺皇位而导致的亲情破裂,他对皇位产生了深刻的恐惧;再者,李唐皇族经历了多次骨肉相残的悲剧,李成器希望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最后,李成器的兴趣完全偏向音乐,他认为未来的大唐帝国需要一个果敢的君主,而非自己这个与政务无缘的人。正如《旧唐书》所记载,李成器在父亲准备册立太子时主动流泪谦让,最终大家一致劝谏李旦,认为李隆基有功于国家,理应继承皇位。
发布于:天津市顺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