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0年,武则天终于脱下了“李唐”的外衣,披上了属于自己的“武周”盛装,成功登上了渴望已久的皇帝宝座。从那一刻起,武周王朝开始了它的短暂但耀眼的篇章,历时15年。这个王朝的寿命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秦朝几乎持平。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历史学家并没有给予“武周”一个独立的地位,而是将它看作唐朝历史的一部分,仿佛只是一个家务事一般免费配资炒股网站,悄无声息地存在。尽管武周在那个时代风光一时,但放眼整个历史长河,它就像一个匆匆过客,留下的痕迹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它如同乾陵旁无字碑一样,孤独又无声,无法引起多少波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致有几个原因。首先,武则天本是李唐家族的媳妇,李治死后,她接管了这个家族的江山,改了名字,换了朝代,但实际上她还是住在“李府”里,改变的仅仅是门头而已。其次,武则天的登基本质上是一场篡位,这样的“篡位”性质决定了她所治理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疆域与她的家族并无太大关系。再者,武周王朝并没有能够长久延续下去,它仅仅是历史中的一段插曲,喧嚣一时,过后便消散。最后,李唐家族的后代通过神龙政变重新夺回了政权,武则天一生的奋斗几乎归于零。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才有了东汉与西汉,却没有两唐。对于武则天来说,这一遗憾可谓终生未解,然而有些事情,并非她能够掌控,比如人心、民意、朝臣的态度,以及那个无法违抗的天命。
展开剩余75%古代皇帝继位后,按照惯例通常会迅速确定继承人,以便树立“国本”,然而对于武则天来说,这个问题比夺取皇位还要复杂。她不仅希望能够稳坐皇帝宝座,还想让武姓的后代也能一同享受皇权。但事实上,这一想法并没有得到大臣、李唐宗室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因此,武则天为此费尽心思,经过了整整八年的努力才终于有了眉目。值得一提的是,在她继位时,已近七十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武则天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彷徨,可见一斑。
公元698年,武则天终于召回了被贬至房州的三子李显,并立其为太子。李显本是李治安排的继承人,年轻时也充满雄心壮志,但仅仅55天后,便被母亲武则天赶下了太子之位。对于李治而言,这意味着他本应拥有的继位权利回到了他手中,而对于支持李家的大臣们而言,这是一个安定军心的好消息。然而,这一结果并非武则天所愿,而是由于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最终迫使她做出了退让的决定。像宰相狄仁杰、御史中丞吉顼等人都公开支持李显,就连武则天最宠爱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也站在了李显一方。在大臣们的压力下,武则天不得不做出让步,名义上支持李显,实则并不情愿,因为她最想传位的,是自己的侄子武三思或武承嗣,而非这个让她头疼的儿子。
武三思和武承嗣都是武则天的侄子,血缘上虽然有些远,但毕竟是武家最亲近的亲戚,因此两人一直认为自己才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然而,李唐宗室和支持李家的派系并不会轻易屈服,武三思和武承嗣虽然努力争取,却始终未能如愿。李显趁机登上太子之位,而武三思、武承嗣只能暂时退居幕后。尤其是武承嗣,打击过于沉重,不久后便去世,而武三思则凭借过人的韧性,继续在朝廷中争取权力。
尽管已年迈,武则天依旧在权力的争夺中占据一席之地。公元698年,年已75岁的她,依旧每天坚守在权力的巅峰,几乎没有放松过。然而,尽管有过几次“让位”的举动,这些举动往往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她有时也会表现出对李显的“让位”姿态,但实际上,她从未真正准备好将权力交还给李唐家族。更像是一个成年人,看着旁边流口水的小孩,心中虽然有想给糖的冲动,但最后却还是自己吃掉了那块糖。
武则天最终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选择归还李唐家族,原因很简单——她根本没有机会。当时,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是狄仁杰让武则天“顿悟”,认为将政权还给李唐才会有名正言顺的“太庙牌位”。然而,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历史中有很多事,礼法并不能束缚人性,而人性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武则天最终选择还政李唐,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她的机会已经消失。
公元705年,武则天因病卧床,已没有能力再处理政务。尽管如此,她依然不肯将皇位交给李显,而是让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继续掌控朝政。这种对权力的执着,还是有更深的目的。毕竟,武家势力此时远超李唐宗室,而李唐家族,除了少数年轻的王子,几乎无力抗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神龙政变中,武家人能够安然无恙。对于武则天来说,传位于侄子并非没有可能,反而是随时可以发生的事,只是李显及其支持者最终采取了行动,铲除了武家人,保住了李唐的权力。
至于太平公主,武则天从未考虑过传位给她,因为太平公主毕竟也是姓李的,传位给她与还政于李唐并无本质区别。而且,无论如何,只要李显和李旦还在,太平公主永远不会有机会。她的机会是在后来的某个时刻,而非当下。因此,历史的残酷,往往会给某些人带来深深的遗憾,因为它不会特意去照顾谁免费配资炒股网站,但也不会毫无道理。
发布于:天津市顺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